绩溪县大师起名这位皖籍人士成了传承上海方

来源:爱答装修知识 发布时间:2025-07-16

张乃清,闵行区文史专家。长年研究乡土历史文化,著有《上海闵行文史丛书(第一辑10卷,第二辑11卷)》《人文闵行丛书4卷》和《上海闵行非遗丛书》10多卷。史海钩沉,“今日闵行”与张乃清老师携手推出“乃清叙史”,让我们在一段段闵行史话中,感受江南人文的魅力——

《沪谚》成书来之不易

沪谚,已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沪谚》的编著者胡祖德(1860—1939),字云翘,上海县陈行镇(今属闵行区浦锦街道)人。祖籍安徽省绩溪县,是明万历年间徙居陈行的徽商胡少刚的十世孙。一个徽商后裔竟然成为上海乡土文化的领军人物,这是文化融合的传奇。

清代晚期,时任陈行乡董的胡祖德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积极投身平民教育,出让宗祠开办学堂。他主张“书生问俗”,自称“问俗闲翁”,特别留意地方掌故和民俗时尚,偏爱民间歌谣俚语。他看到,乡人喜欢以“俏皮话”和“谜谜子”逗趣;人际相处,遇事勾通、纠纷论理时,言必称“老古话讲”。因此,喜欢以“老古话”之理、“俏皮话”之趣,编写乡土读物,开发民智,传承文脉。在胡祖德的影响下,陈行地区先后有十多个青年教师投身“书生问俗”运动,形成一个“平民文化”团队。他们一边创办新式小学堂,一边协助开展平民教育,成了胡祖德的主要帮手和推广者。

光绪二十六年(1900),胡祖德将收集到手的数百条本地俗谚俚语,抄录齐整,编辑成册,并取名为《松江俗语》(当时上海县属松江府)。成书后,人们争相传阅抄录,异口同声称此书实用性强,特别“配胃口”。

于是,胡祖德发动乡村秀才们走村访户,广泛收集、整理各类口头文学资料。他静心梳理,探根寻源,整理了一千多条本地俗谚俚语,编成专集。

1914年冬季,《沪谚》编成,分为上下两卷,由上海著易堂书坊出版石印版木刻本公开发行。1921年前后,胡祖德将初版《沪谚》的内容作大量扩充,质量与数量有明显变化。1922年3月,《沪谚》再版发行,分为上下两册,书中条目增加“读音”与“义典注释”,并按诗韵四声排列,内容仍以当地生活和日常事理为主,所辑谚语以上海地区的为基点,兼以江苏、浙江、天津等地的谚语作对照,并用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西方谚语相比较。

再版的《沪谚》一书更加好销,持续补印仍供不应求。1922年底,胡祖德将原《沪谚》上卷扩编成上下两册,收入谚语近二千条,将原下卷改名为《沪谚外编》,分上下两册,所收民谣增至一百余首,并收录了大量其他内容。

1936年夏季,胡祖德编著《沪谚外编》第三版时,又增加三百多首上海里巷歌谣、宝塔诗、竹枝词,以及十多个滩簧唱本和宣卷唱本。其中辟有《新词典》专栏,收录上海城区的沪语新词,从释文来看,是为“乡下人”了解社会时事、城区时尚而收录的。

源于独特的文化空间

陈行地区,明万历年间渐聚成市。因这里是“上海县城隍”秦裕伯的故乡,当年人称“穿靴戴顶之乡”,清雍正四年(1726)划定南汇县辖区时,留下周浦塘下游地区七个图仍归上海县,史称“七图相守上海县”,时达211年。当地人长期“商不越苏杭,士总在故乡”,从而形成了相对封闭的文化空间,自有和谐的僻乡风情和浓郁的田园文化,以致二十世纪初期,地方自治和办学义举的成效显著,享誉沪上。

七图相守上海县

与众不同的陈行谚语均来自百姓生活,当地人以朴实又机趣的言语浓缩当地风土人情,评论世态善恶美丑,反映各自喜怒哀乐,调节周边人际关系,既富有口头文学的独特魅力,又凸显当地百姓的智慧和美德,蕴含着历代民众的生活经验。

自古以来,沿周浦塘一带地域辽阔,村宅散布,因“山高皇帝远”,各自为政,风平浪静,逢熟吃熟,自得其乐,更使当地人说话不忌土气,言辞难免夸张,大则“邪大”,小则“极小”。讲究务实,多娶“大娘子”。为人朴实,爱称“大老倌”。

谚语的创作和传承主要是集体。各村宅都有不少能唱善说者,在日常交往时,彼此十分健谈,却勿高谈阔论,话题不离实际生活,话语都充满机趣,彼此性情碰撞,那些俚谚便随口而出或即兴产生,又口耳相传,四处流行,约定俗成。

他们热爱乡土,生活态度乐观,对生活事象爱发议论,“眼睛里着弗得粒屑”;对人生有所体会便乐于告诫他人,“笑笑话话散散心,弗笑弗话要成病”。这些能说善言者,不论是否“知书”,但求能否“达理”,自有人爱听其说,帮其传。尤其是那些手艺人和嘴贫者还时常以会说“缩脚韵”之类当众炫耀。喜怒哀乐时,有感即发,而出口大多引用俚谚,力求言简意赅,而在场他人心照不宣,自然会随口应对,情感融洽。

《沪谚》之奇妙

《沪谚》是世上最早成书的上海乡土谚语专集。胡祖德在“自叙”中写道:“世界之人,智者少而愚者多,雅者少而俗者多,通文者少而俭腹者多,士类少而工商多。然则,欲求农工商界之愚者、俗者、俭腹者看书识字,其书不得不从至粗至浅着想也。”他编此书是写给工农大众看的,所以内容通俗易懂,选材颇有乡土气息,文风情趣盎然。学童可作教材,学者可作资料,咏歌可作唱本,娱乐可作谜书,出门有图作指南,读史有文可参考,写作尽可摘句,识字自有辨析,其实用性显而易见。

沪谚来自生活,生动反映了当年农业社会的社会风貌和思想意识,描摹深刻,充满乡土气息。不少谚语的句子并不整齐,长短不一,运用时有所变通,完全是“知书”者的创作,但也朗朗上口,极为生动。例如评论时政时,称“文官三只手,武官四只脚”;讽中国行政,外人干涉,称“猫撤屎,狗做主”;喻官府办事,大多由胥史衙役做主,称“裤子下底着起”;劝人戒赌,称“虹口赌台摆一日,上海叫化多一个”。

沪谚内容多半是粗俗的,但语言朴素充满机趣,使深奥的事理浅显化,使生活知识情趣化。“俚鄙好嚼,要有韵脚”,因此容易记又好流传,闪烁着“一方土”的华彩。尤其是有不少谚语所叙的内容和特指的事物,涉及本土风物。例如,喻贫富相交,贫者必讨便宜:“鼻涕只会滴在嘴里”。讽不习一艺,空想发财者:“少年爱游荡,中年想掘藏,老来做和尚”。喻亲恩:“脐带上不穿铜钱来”。喻乡情:“面筋裹馄饨,一块土上人”。

《沪谚》汇集的谚语涉及时政、修养、事理、社交、生活、乡土、生产、自然等大类,包揽了当地民众处事哲理和生活经验,有些当今看来已经过时,但普通群众仍会深深地刻在心中。如“男要哴,女要囥”,“未穷先穷不穷,未富先富不富”。

《沪谚》《沪谚外编》纵贯古今,博通中外,所收录的内容包罗万象,极为生动地描摹了清末民初上海城郊乡村生活的各个角落和城区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不仅为后人了解上海地区清末民初时的社会生活留下了珍贵的史料,又为后人研究当年中西文化冲汇的过程提供了佐证,被中外民间文化研究者视作上海地区原创性代表作。

在胡祖德的家乡及其周边地区,《沪谚》和《沪谚外编》曾是家喻户晓的普及读物,20世纪50年代后竟然难觅原本。然而,已经深入人心的乡土谚语,人们仍在口口相传,广泛应用。

2007年5月,“陈行谣谚”被列为上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1年5月,“陈行谣谚”项目扩展“沪谚”项目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沪谚是上海语言的精华,是海派文化的亮点。沪谚不但应当保护,而且应当持续地弘扬和发展。我们要让沪谚焕发魅力,永葆青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生机,使未来的上海更加美好。

电视台新闻夜线谈沪谚

作者:张乃清

编辑:方佳璐

初审:赵若楠

复审:姚怡莹

终审:刘垦博

校园英语官网

站内单个关键词排名seo优化方法

艺术大观官网

相关推荐
济宁糁汤起名小铺喝糁记

早上闲逛,走进临沂南坊一家名叫“羲之朝阳糁”的糁铺,三个人三碗糁,几根油条,一小盘咸菜,自由自在,连吃带喝,吃得满头大汗...[详细]

家居资讯2025.07.16
内燃机电器部分维修方法电气故障检修方法与

导 语: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电气故障出现的范围很广,并且出现的故障是千变万化的、随机的。排除故障的方法只能根据故障的具体情况...[详细]

家居资讯2025.07.16
清河县电器维修清河供电公司及时抢修确保学

来源:长城网长城网讯(田桂云 李超博 杜梅梅)4月27日7时许,清河县供电公司供电所员工在值班时接到该县刘保庄村村民的求助电话,...[详细]

家居资讯2025.07.16
汽车电器等故障的诊断维修汽车常见故障与维

汽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但是,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汽车难免会出现各种故障。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汽车故...[详细]

家居资讯2025.07.16
揭东曲溪电器维修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

证券代码:002543 证券简称:万和电气 公告编号:2019-022本公司及董事会全体成员保证信息披露的内容真实、准确、完整,没有虚假记载、...[详细]

家居资讯2025.07.16
济南中恒商城美的电器维修2022年山东省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近日,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2022年电饼铛产品质量省级监督抽查结果。2022年第3批省级监督抽查共抽查电饼铛产品...[详细]

家居资讯2025.07.16